南斯拉夫的历史
南斯拉夫的历史
南斯拉夫是一个曾经存在于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,它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:南斯拉夫王国、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和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。以下是一个简要的历史概述,以及一些重要的大事年表:
- 南斯拉夫王国(1918-1945):这个国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,由塞尔维亚王国为基础,与其他南斯拉夫人地区合并而成的。它的原名是塞尔维亚人、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,1929年改为南斯拉夫王国。它的领土包括了现在的波黑、塞尔维亚、黑山、马其顿、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大部分。它的政治制度是君主立宪制,但实际上由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实行独裁统治。它的民族关系十分复杂,不同民族之间有着深刻的矛盾和冲突。它的外交政策是倾向于西方国家,尤其是法国和英国,但也受到意大利和德国等邻国的威胁和干涉。¹²
- 1918年12月1日,南斯拉夫王国成立。
- 1929年10月3日,亚历山大一世改变国名为南斯拉夫王国,并实行独裁。
- 1934年10月9日,亚历山大一世在马赛遭到刺杀,保罗亲王摄政。
- 1941年4月6日,德意志帝国等轴心国入侵南斯拉夫王国,彼得二世流亡。
- 1941年6月22日,铁托领导的游击队开始反抗轴心国占领。
- 1945年3月7日,铁托与流亡政府达成协议,组成南斯拉夫民主联盟。
- 1945年11月29日,铁托宣布废除君主制,建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。
-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(1945-1992):这个国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由铁托领导的共产党建立的。它的领土基本上与前王国相同,但划分为六个共和国(波黑、塞尔维亚、黑山、马其顿、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)和两个自治省(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)。它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,实行共产党一党专政,但也有一定程度的民主和自由。它的经济制度是计划经济,但也有市场经济的元素。它的外交政策是不与其他国家结盟,保持友好关系,主张和平共处,反对冷战对立。
图片来源:网络
图片来源:网络
南斯拉夫在联合国大会上支持中国的事件。这件事发生在1971年10月25日,当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关键时刻。联合国大会第二十六届会议上,有两个关于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决议案:一个是由阿尔巴尼亚等23个国家提出的第2758号决议案,主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,同时取消台湾当局在联合国的地位;另一个是由美国等22个国家提出的第2759号决议案,主张保留台湾当局在联合国的地位,同时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。¹
南斯拉夫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,也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之一。南斯拉夫政府坚持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,反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分裂图谋。南斯拉夫外交部长米尔科•比亚利奇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,强烈谴责美国等国提出的第2759号决议案是“对中国人民的侮辱”,是“对联合国宪章和原则的公然违背”,是“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严重威胁”。他指出,“中国人民有权要求我们承认他们在联合国内外所应享有的一切权利”,“我们必须尊重中国人民自己选择自己代表的权利”。他呼吁各国代表投票支持第2758号决议案,以实现“中国人民在联合国中占有其应有地位”的目标。²
最终,在联合国大会上进行投票表决时,第2758号决议案以76票赞成、35票反对、17票弃权通过,第2759号决议案则以59票赞成、55票反对、14票弃权被否决。南斯拉夫与其他不结盟运动成员国一道,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发挥了积极作用。³
图片来源:网络
-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解体(1991-1992):这个国家是在民族主义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,逐渐分裂为多个独立的国家。首先是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在1991年6月25日宣布独立,引发了南斯拉夫联邦军队的干预,但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,双方很快达成了停火协议。然后是马其顿在1991年9月8日宣布独立,但由于希腊的反对,它的国名和国旗一直没有得到普遍承认。接着是波黑在1992年2月29日至3月1日举行了独立公投,但由于塞族人的抵制和反对,公投结果遭到了质疑。波黑在1992年4月6日宣布独立后,爆发了南斯拉夫内战中最惨烈的一场战争,持续了三年多,造成了数十万人的死亡和流离失所。¹³
- 1991年6月25日,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宣布独立。
- 1991年6月27日,南斯拉夫联邦军队进攻斯洛文尼亚,开始了十日战争。
- 1991年7月7日,南斯拉夫联邦军队与斯洛文尼亚签署停火协议。
- 1991年8月25日,克罗地亚塞族人在克罗地亚东部和南部建立塞尔维亚自治区,并与克罗地亚政府军发生冲突。
- 1991年9月8日,马其顿宣布独立。
- 1991年10月8日,克罗地亚宣布从南斯拉夫完全脱离。
- 1991年12月23日,德国承认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独立。
- 1992年1月15日,欧共体承认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独立。
- 1992年2月29日至3月1日,波黑举行独立公投。
- 1992年4月6日,波黑宣布独立,并得到美国和欧共体的承认。
- 1992年4月7日,波黑塞族人在波黑北部和东部建立塞尔维亚共和国,并与波黑政府军发生战争。
-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(2003-2006):这个国家是在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体后,由塞尔维亚和黑山组成的一个联邦制国家。它的原名是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(1992-2003),2003年改为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。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是联邦制,由两个共和国(塞尔维亚和黑山)组成。它有一个民选的总统,一个民选的议会,以及一个由总统任命的总理。南联盟的宪法规定了两个共和国的权利和义务,以及联邦政府的职能和机构²。
南联盟的政治制度在1992年到2003年期间经历了多次变化,主要受到内战、制裁、分离主义和国际干涉的影响。1992年到2000年期间,塞尔维亚总统**斯洛博丹·米洛舍维奇**控制了南联盟的政治和军事权力,他推行了民族主义和独裁的政策,导致南联盟与其他原南斯拉夫加盟国和北约发生冲突²⁴。2000年,米洛舍维奇在总统选举中败给了反对派候选人**沃伊斯拉夫·科什图尼察**,并在大规模的抗议活动中被迫下台²。
图片来源:网络
图片来源:网络
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。这件事发生在1999年5月7日晚,当时是科索沃战争期间,北约以美国为首对南斯拉夫联盟进行空袭,没有经过联合国授权。美国的B-2轰炸机发射了五枚精确制导炸弹(JDAM),击中了位于贝尔格莱德的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,造成三名中国记者邵云环、许杏虎和朱颖死亡,数十人受伤,大使馆建筑严重损毁。¹²
这一事件引起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强烈抗议和愤怒,认为这是美国故意对中国进行的挑衅和侮辱。中国外交部向美国提出了严正交涉,要求美国对此事件进行彻底调查,并向中国政府和人民道歉和赔偿。¹²
在中国各地,也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美示威活动,数十万人走上街头,高呼口号,抗议美国的暴行,声援南斯拉夫人民。一些示威者还冲击了美国驻华使领馆,焚烧美国国旗,砸毁美国商店和快餐店。¹²
美国方面则声称这是一次误炸,是由于使用了过时的地图和错误的情报所导致的。美国总统克林顿向中国道歉,并表示愿意与中国合作调查此事。¹²
经过多轮谈判,中美双方最终于2000年2月达成了一项协议,美国向中国赔偿了2800万美元用于重建大使馆,以及450万美元用于赔偿遇难者家属。中国也向美国赔偿了近300万美元用于修复被示威者损坏的美国驻华使领馆。¹²
这一事件对中美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,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尊心。¹²
图片来源:网络
图片来源:网络
2003年,南联盟改名为“塞尔维亚和黑山国家联盟”,这是一个更加松散的邦联制国家,两个共和国拥有更多的自治权力²。2006年,黑山通过公投宣布独立,塞尔维亚也随后宣布独立,南联盟正式解散²。
(1)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.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hans/%E5%8D%97%E6%96%AF%E6%8B%89%E5%A4%AB%E8%81%94%E7%9B%9F%E5%85%B1%E5%92%8C%E5%9B%BD.
(2)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.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cn/%E5%8D%97%E6%96%AF%E6%8B%89%E5%A4%AB%E8%81%94%E7%9B%9F%E5%85%B1%E5%92%8C%E5%9B%BD.
(3)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.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8D%97%E6%96%AF%E6%8B%89%E5%A4%AB%E8%81%94%E7%9B%9F%E5%85%B1%E5%92%8C%E5%9B%BD.
(4) 南斯拉夫 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.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8D%97%E6%96%AF%E6%8B%89%E5%A4%AB.
(5)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.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my/%E5%8D%97%E6%96%AF%E6%8B%89%E5%A4%AB%E7%A4%BE%E4%BC%9A%E4%B8%BB%E4%B9%89%E8%81%94%E9%82%A6%E5%85%B1%E5%92%8C%E5%9B%BD.
(6) 南斯拉夫解体 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.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hans/%E5%8D%97%E6%96%AF%E6%8B%89%E5%A4%AB%E8%A7%A3%E9%AB%94.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