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部邵氏电影代表作
邵氏电影,一度是香港电影的代名词。从1958-1985年,邵氏共生产1000多部电影,它拥有亚洲最大影城,推出一系列恢弘的古装宫闱片、黄梅调电影和武侠片,在银幕上再造了一个充满“古典印象”的“中国梦”,这一电影王国,是后来香港电影跻身世界影坛的奠基人。
1.十部邵氏电影代表作之《爱奴》
导演:楚原
关键词:奇情武侠片
影史地位:★★★
《爱奴》是邵氏低成本电影的佳作,在当年有很多超前之处,它是香港第一部描写女同性恋的电影,主线是女性反抗与复仇,具有一定的女性主义或女权思想。影片主旨可以用一句话来浓缩,那就是“用爱去报仇,比用恨报仇更狠毒”,因而电影显得凄迷、冷艳。在氛围营造上,楚原拍出了神秘莫测的寒意,如开场时细雪纷飞一幕,这是后来创办先涛数码的朱家欣的杰作。在武打设计上,本片也使用了很多弹床和钢丝技术,很少直接硬碰硬的对抗,多位腾挪飞跃式的躲闪或袭击,使得武打有如飞天舞蹈。
2.十部邵氏电影代表作之《倾国倾城》
导演:李翰祥
关键词:宫闱片经典
影史地位:★★★
1971年,从台湾失利回到香港后,李翰祥拍了几年骗术片和风月片,直到《倾国倾城》,他才重回最拿手的宫闱片领域。对于清末这个庞大厚重的历史题材,李翰祥没有展开宏幅巨卷式的全景描写,而只是将镜头对准宫闱深处,以小太监寇连材贯穿始终,演绎朝中各方势力之间的权谋技巧。可以说,李翰祥把他多年的梦想和知识分子的包袱,全部诉诸这部关于晚晴哀史的电影里。
《倾国倾城》全部在邵氏片场搭建的内景里拍摄,不出外景,便拍出了紫禁城的威严与肃穆,李翰祥以他独特的推轨镜头,层层展示九重宫阙的堂皇与幽深。本片流入内地后,有关部门便有意请李翰祥北上故宫实地拍摄,因此才有了《火烧圆明园》和《垂帘听政》。
3.十部邵氏电影代表作之《大醉侠》
导演:胡金铨
关键词:新派武侠片
影史地位:★★★☆
1965年起,邵氏提出彩色武侠新攻略,从以拍摄文艺片、黄梅调电影为主,转为拍摄新武侠片为主。1966年的《大醉侠》和较早于它的《云海玉弓缘》,标志着香港新派武侠片的形成,所谓新派武侠片,是相对于旧式武侠片里的虚假打斗与剑仙斗法而言。《大醉侠》在摄影和剪接上,力图快节奏、快动作,使武打更有实感,胡金铨在动作戏上的很多细节也受到黑泽明的影响。出身自正统京剧科班的武术指导韩英杰,向京剧舞台的开打模式取经,但将京剧程序化的武打加以改良,胡金铨再配以京剧里的锣鼓点和响板,使本片的武打动作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。
《大醉侠》起用女性做主角,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,这应该受到了由胡金铨担任导演之一的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启发。另外,胡金铨还开创了以客栈作为武侠片的经典场景,他的诸多设计,都是后来者的奠基石。
4.十部邵氏电影代表作之《少林三十六房》
导演:刘家良
关键词:谐趣武侠片
影史地位:★★★☆
本片被昆汀·塔伦蒂诺视为中国武侠片的真正代表作,它虽然还是学武报仇的主题,但已很少出现传统武打片里的对打场面,取而代之的是,影片以大量篇幅描述少林弟子学艺、练功的过程,所有生活细节,即使洗碗和挑水等杂物也成为锻炼的一部分,刘家良处理得妙趣横生。在摄影上,黄岳泰的摄影机能够与武打招式同步移动,清晰地展示硬桥硬马的真功夫,因而本片不只是刘家辉,也是黄岳泰的成名作。在这些之外,本片照样表达了刘家良宣扬武德、正气凛然的理念。
《少林三十六房》的监制仍署名邵逸夫,实际上自1977年方逸华任邵氏制片厂部经理开始,邵氏便进入低成本电影时代。1979后,历经新浪潮运动、新艺城城立等事件,香港电影逐渐现代化,邵氏电影则逐步边缘化,直到1985年宣布停产。
5.十部邵氏电影代表作之《不了情》
导演:陶秦
关键词:文艺片经典
影史地位:★★★★
作为邵氏早期的四大王牌导演之一,陶秦擅长时装文艺片和歌舞片,且多以洋场社会背景。影片《不了情》描写了一个富家子与一个歌女之间的一段未了情,类似茶花女似的爱情,故事虽然是较为老套的通俗悲剧,但陶秦能拍出特有的味道,对于多难的人生,他从好的角度去观察,做到哀而不伤,尤其夜总会的歌唱场面,在欢乐中孕育哀愁,气氛极佳,可见导演的手法和功力。《不了情》后来被多次重拍,连带主题歌也被多次重唱,这首香港时代曲的代表作,正是由导演陶秦填词,而本片也让林黛第四次获得亚洲影展的最佳女主角。
6.十部邵氏电影代表作之《刺马》
导演:张彻
关键词:另类武打片
影史地位:★★★★
自打以《独臂刀》成为“百万大导”之后,张彻拍摄了很多武侠片和功夫片,但直到《刺马》,才出现一部描写英雄人物较有深度的作品。不同于当时其它的武打片,《刺马》在反兄弟情,讲友情怎么出卖,这颠覆了所谓的江湖兄弟情义,在当年很特别。在《刺马》里,狄龙姜大卫搭档第一次反目成仇,功夫明星狄龙真正脱胎换骨,他打破了别人认为演反派就红不了的忌讳,不过本片未将马新怡当作传统反派来拍,而是突出刻画他深陷名利、情欲的心理转变。值得一提的是,《刺马》让狄龙同时在金马奖和亚洲影展上获奖。
7.十部邵氏电影代表作之《江山美人》
导演:李翰祥
关键词:先声夺人
影史地位:★★★★☆
《江山美人》是李翰祥第二部黄梅调电影,耗资50万,打破了当时香港电影大制作的纪录,这种魄力,是当时粗制滥造的的主流粤语片所望尘莫及的。黄梅调电影的出现,是因为当时香港的国语影坛流行歌唱片,电影观众以妇女为主,邵氏老板要求“歌唱”,李翰祥则想拍“古装”,两相结合,便采用了当时正卖座的内地影片《天仙配》的黄梅调形式。时至今日,在卡拉OK等歌唱比赛中,还能听到本片中的《扮皇帝》和《戏凤》这两首歌。
从最初的黄梅调电影起,李翰祥便通过层层掩映的片场布景,繁复的推轨镜头与人物动线,经营出庄严高雅的生活环境,从容挥洒的皇家风范。因为《江山美人》的成功,邵氏决定延续黄梅调电影拍摄,这一招可说是走对了路线。
8.十部邵氏电影代表作之《七十二家房客》
导演:楚原
关键词:粤语片复苏
影史地位:★★★★☆
1967年,无线电视开播,播映大量旧电影,间接导致粗制滥造的粤语片停产,直到1973年的《七十二家房客》上映后,打破票房纪录,甚至超过上一年的《猛龙过江》,这才带动粤语电影重新崛起。本片的成功,也与无线电视有关,当时无线的综艺节目《欢乐今宵》很受欢迎,楚原便把没有拍过电影的无线艺员混合一半邵氏演员,并在邵逸夫面前坚持用粤语对白,才拍成此片。《七十二家房客》成功的原因是随着本地文化的普及,香港观众对远离现实的功夫片渐渐失去兴趣,转而青睐放映社会状况、讽刺现实的电影,这说明只有代表香港原生态的本土文化的电影才能成功,可惜邵氏后来再未意识到这一点。
9.十部邵氏电影代表作之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
导演:李翰祥
关键词:黄梅调经典
影史地位:★★★★★
这部神话一般的电影在台湾上映时,连映数月,共卖出72万张票,卖座纪录保持了20年,有一位老太太甚至看了141遍。事实上,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只是邵氏为了和电懋抢拍而仓促赶工的作品,它之所以卖座,是因为去了台湾的大陆人怀念故乡,多次进电影院,是为了熟记歌词。不过,影片的服装和道具也都很漂亮,做了认真考据。而且在画面上,片中的季节交替、缭绕烟雾,富有东方美术的特质。影片色彩始终维持水墨画似的淡雅,如此典雅的中国古典情怀也吸引了一批文化界精英,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。
今天看来,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的服装、布景、摄影的成就突出,前半部情趣盎然,后半部催人泪下,感染肺腑。虽然以才子佳人风流传奇为血肉,影片却将清新如江南小调的梁祝故事提升为惊天地、泣鬼神的爱情史诗。本片是对李安影响最大的电影,《卧虎藏龙》结尾章子怡自杀和《梁祝》里乐蒂跳坟相似,且两片都是以面对责任时对情感的压抑与对爱情的牺牲为电影主题。
10.十部邵氏电影代表作之《独臂刀》
导演:张彻
关键词:百万票房
影史地位:★★★★★
《独臂刀》是香港第一部票房超过百万的武侠片,它改变了港片此前以女演员为主的风气,开创了以男演员为主导的阳刚路线。《独臂刀》借用了《神雕侠侣》中杨过断臂的创意,融合张彻的阳刚美学风格,以末路英雄反抗命运的故事,引起观众共鸣。张彻此后电影里的招牌场面,如赤膊大战、开膛破腹,充满惨烈和残酷美,切合了当时香港乃至全球社会的不安和躁动。
其实,《独臂刀》里招式简单,动作很慢,它的百万票房不只是来自武打本身,也来自影片对传统武侠片主题的突破。由焦姣饰演的小蛮这个角色,体现了编导对江湖、仇恨、争斗、争霸的反思和批判,因而《独臂刀》已不只是锄强扶弱、除暴安良的传统武侠片。
关注 茶楼电影官方微信公众号 , 看你“想看而看不到”的精彩电影
茶楼电影微信公众号:teahousefilm(长按可复制)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