雍正皇帝是清朝的第五位皇帝,也是定都北京后的第三位皇帝。他在位期间,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,加强了君主专制,整顿了吏治,促进了经济发展,巩固了国防。他被认为是清朝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,也是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。他的争议不仅来自于他的即位之谜,还来自于他的死因之谜。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他是否赐死了自己的五个儿子:端亲王弘晖、弘时、乾隆皇帝弘历、和恭亲王弘昼和怀亲王福惠。这五个儿子被称为雍正皇帝的“五子”,因为他们都有“弘”字辈分。他们的死因一直是历史上的一个悬案,有多种说法和推测。本文将重点分析雍正皇帝的皇子弘时是否真的是雍正赐死的,试图揭开这个历史之谜。
弘时的身世和生平
弘时是雍正皇帝的第四个儿子,也是他唯一一个由齐妃李氏所生的儿子。齐妃李氏是知府李文辉的女儿,与雍正皇帝同年出生,康熙四十二年(1703年)二月入宫为贵人。康熙四十三年(1704年)二月十三日子时(公历3月18日),她生下了弘时,并在同年八月被封为齐妃。康熙四十六年(1707年)十月二十六日午时(公历11月29日),她又生下了弘时的同母弟弟弘昀,并在同年十二月被封为齐贵妃。康熙五十一年(1712年)八月初九日卯时(公历9月16日),她去世,享年四十岁,并被追封为齐妃。
弘时出生后不久就被康熙帝册封为贝勒,并与其长兄弘晖、次兄弘昐、三兄弘昀、五兄弘历等一起在雍和宫接受教育。他与其同母弟弟弘昀感情很好,经常一起玩耍。康熙四十七年(1708年)九月初九日午时(公历10月11日),他的长兄弘晖去世,享年十二岁。康熙五十一年(1712年)八月初九日卯时(公历9月16日),他的母亲齐妃去世,享年四十岁。康熙五十三年(1714年)十月初八日巳时(公历11月9日),他的次兄弘昐去世,享年十八岁。康熙五十九年(1720年)十二月初三日午时(公历1月10日),他的三兄弘昀去世,享年十四岁。这些亲人的相继离世,对弘时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,使他变得孤僻和沉闷。
康熙六十一年(1722年)十二月初九日申时(公历2月4日),康熙帝驾崩,雍亲王胤禛继位,即雍正皇帝。弘时此时已经十九岁,是雍正皇帝唯一一个成年的儿子。按理说,他应该被封为亲王,并作为皇太子的候选人之一。然而,雍正皇帝却没有给他任何封爵,也没有让他参与政事,甚至没有让他代祭祖陵。相反,雍正皇帝却偏爱他的五子弘历,让他在雍正元年(1723年)二月被封为宝亲王,并在同年十一月代祭康熙帝。这些举动无疑是对弘时的冷落和打击,也引起了朝野内外的议论和怀疑。
弘时的罪过和死因
弘时为什么会遭到雍正皇帝的忽视和惩罚?关于这一点,史料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,只有一些模糊的暗示和传闻。根据《清史稿·列传七》的记载,弘时“行事放纵不谨”,因而在雍正五年(1727年)被削除宗籍。具体是什么样的放纵不谨呢?有人说是因为弘时与雍正皇帝的政敌允禩过从甚密,有人说是因为弘时与其妾钟氏私通,有人说是因为弘时与其妹怀恪公主私通。这些说法都没有确凿的证据,只能作为一种推测。
不管弘时犯了什么错,雍正皇帝对他的处罚也是很严厉的。在雍正四年(1726年)二月十八日,雍正皇帝亲下口谕,既然允禩缘罪被撤去黄带,玉牒除名,弘时也理应被撤去黄带,并交由康熙帝皇十二子、雍正皇弟胤祹“约束养赡”。这相当于将弘时过继给允禩做儿子,并将他轰出了紫禁城。这对于一个原本应该是皇长子和亲王的贝勒来说,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屈辱和打击。在被交由胤祹“约束养赡”一年半后,弘时便去世了,死因不详。
关于弘时之死,有多种说法和推测。有人认为他是被雍正皇帝赐死的,有人认为他是自杀而死的,有人认为他是郁郁而终的。这些说法都没有确凿的证据,只能作作为一种推测。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说法的可信度和依据。
雍正皇帝赐死说
这种说法认为,雍正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,为了防止自己的儿子们争夺继承权,为了保护自己心目中的接班人弘历,故意赐死了自己的儿子。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以下几点:
雍正皇帝即位之前,曾经与其兄胤礽发生过夺嫡之争。胤礽是康熙帝第三子,也是康熙帝最喜爱的儿子之一。他曾经被康熙帝视为皇太子的最佳人选,但因为触怒了康熙帝而被贬为郡王。雍正皇帝即位后,胤礽曾经发动过一次政变,试图夺回皇位,但失败而死。雍正皇帝对胤礽的叛乱深感恐惧和愤怒,因此对自己的儿子们也产生了不信任和警惕 。雍正皇帝即位之后,没有立即确定自己的皇太子,而是采用了密封遗诏的方式。他将自己选定的皇太子的名字写在一张纸上,密封在一个铁盒里,放在乾清宫内。只有在他驾崩后,才由内务府大臣打开铁盒,宣布遗诏。这种方式既可以避免早立太子引起的朝野动荡和亲王内斗,又可以保证自己的意志得到执行。但这种方式也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猜测和怀疑的空间 。雍正皇帝在位期间,对自己的儿子们采取了严厉和苛刻的控制和教育。他不仅要求他们勤奋读书、学习政事、参与朝政、出使边疆、镇压叛乱等重要任务,还要求他们遵守严格的礼仪、规矩、纪律、法律等制度。他对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有所监督和干预,不容许他们有任何过失和错误。一旦发现他们有任何违反他意愿和利益的行为,就会毫不留情地惩罚和处置 。雍正皇帝在位期间,对自己心目中的接班人弘历表现出了明显的偏爱和倚重。他不仅让弘历代祭祖陵、参与朝政、出使边疆、镇压叛乱等重要任务,还让弘历与自己同住于乾清宫,并将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如张廷玉、隆科多等安排在弘历身边辅佐和培养。他还将自己最喜爱的妃嫔如孝圣宪皇后、纯懿皇贵妃等的亲属和子女都嫁给了弘历。他对弘历的偏爱和倚重,无疑是对其他儿子的冷落和打击,也是对他们的警告和威胁 。根据这些依据,有人认为雍正皇帝赐死了自己的五个儿子,是为了消除自己的政敌和竞争者,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皇位和权力,是为了确保自己的心腹弘历能够顺利继承大统。这种说法看似合理,但实际上却有很多漏洞和疑点。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说法的不足之处。
雍正皇帝赐死说的不足之处
这种说法认为,雍正皇帝赐死了自己的儿子,是为了消除自己的政敌和竞争者,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皇位和权力,是为了确保自己的心腹弘历能够顺利继承大统。这种说法看似合理,但实际上却有很多漏洞和疑点。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说法的不足之处。
首先,雍正皇帝赐死自己的儿子,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和记录。在清朝的正史《清史稿》中,只有对弘时的死因有一句简单的描述:“雍正五年以放纵不谨,削宗籍,无封。” 对于其他四个儿子的死因,只有他们的生卒年月,没有任何其他的说明。在清朝的其他史料中,也没有任何关于雍正皇帝赐死自己儿子的记载。这些儿子的死因都是后人根据一些传闻和推测而做出的猜想,缺乏可靠的依据和佐证。其次,雍正皇帝赐死自己的儿子,没有任何必要和动机。雍正皇帝即位后,并没有遭到任何明显的反对和挑战。他对自己的兄弟们都采取了优待和安抚的政策,让他们都有封爵和俸禄,让他们都参与朝政和军事,让他们都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才能和忠诚。他对自己的儿子们也采取了严格和公平的教育和考核。他并没有明确指定自己的皇太子,而是采用了密封遗诏的方式,保证了自己意志得到执行,也避免了早立太子引起的争端和动荡。他并没有因为偏爱弘历而忽视或压制其他儿子。他对所有儿子都给予了适当的封爵和任务,让他们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干和忠心。他对所有儿子都有所期待和要求,不容许他们有任何违反礼法和法律的行为。如果有任何儿子犯了错或触怒了他,他也不会轻易地赐死他们,而是会给予适当的惩罚和教育。他并没有因为恨某个儿子而杀某个儿子,而是因为爱某个儿子而教某个儿子。再次,雍正皇帝赐死自己的儿子,没有任何好处和效果。如果雍正皇帝真的赐死了自己的儿子,那么他不仅会失去自己最亲近和最重要的血脉亲情,也会失去自己最忠实和最有用的助手和支持者。他不仅会引起朝野内外的震惊和不满,也会引起自己的其他儿子和兄弟的恐惧和怀疑。他不仅会破坏自己的形象和声望,也会破坏自己的政治和军事的稳定和发展。他不仅会给自己留下一个残暴和无情的名声,也会给自己的心腹弘历留下一个杀兄夺位的罪名。他不仅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悔恨和痛苦,也会给自己的后代带来无穷的祸患和麻烦。综上所述,雍正皇帝赐死自己的儿子,是一种没有证据、没有必要、没有好处、没有效果的说法,是一种不合理、不合情、不合礼、不合法的说法,是一种不可信、不可取、不可行、不可为的说法。因此,我们有理由否定这种说法,认为雍正皇帝并没有赐死自己的五个儿子,而是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而夭折或去世。那么,他们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死呢?我们将在下一节中继续探讨。
弘时的其他死因说
除了雍正皇帝赐死说,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和推测,认为弘时之死有其他的原因和因素。这些说法的主要依据是以下几点:
弘时是雍正皇帝唯一一个由齐妃李氏所生的儿子,齐妃李氏是知府李文辉的女儿,与雍正皇帝同年出生,康熙四十二年(1703年)二月入宫为贵人。康熙四十三年(1704年)二月十三日子时(公历3月18日),她生下了弘时,并在同年八月被封为齐妃。康熙四十六年(1707年)十月二十六日午时(公历11月29日),她又生下了弘时的同母弟弟弘昀,并在同年十二月被封为齐贵妃。康熙五十一年(1712年)八月初九日卯时(公历9月16日),她去世,享年四十岁,并被追封为齐妃。齐妃李氏是雍正皇帝最爱的妃子之一,也是最有才华和教养的妃子之一。她曾经为雍正皇帝写过一首《寄语诗》,表达了她对雍正皇帝的深情和忠诚。她也曾经为雍正皇帝写过一首《慰问诗》,安慰雍正皇帝在夺嫡之争中所受的苦难和压力。她还曾经为雍正皇帝写过一首《祈祷诗》,祈祷雍正皇帝能够平安无事,顺利继承大统。她对雍正皇帝的爱情和忠贞,无疑是深深打动了雍正皇帝的心灵。因此,雍正皇帝对弘时这个由齐妃李氏所生的儿子,也应该有着特殊的感情和期望,并不会轻易地赐死他。弘时出生后不久就被康熙帝册封为贝勒,并与其长兄弘晖、次兄弘昐、三兄弘昀、五兄弘历等一起在雍和宫接受教育。他与其同母弟弟弘昀感情很好,经常一起玩耍。康熙四十七年(1708年)九月初九日午时(公历10月11日),他的长兄弘晖去世,享年十二岁。康熙五十一年(1712年)八月初九日卯时(公历9月16日),他的母亲齐妃去世,享年四十岁。康熙五十三年(1714年)十月初八日巳时(公历11月9日),他的次兄弘昐去世,享年十八岁。康熙五十九年(1720年)十二月初三日午时(公历1月10日),他的三兄弘昀去世,享年十四岁。这些亲人的相继离世,对弘时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,使他变得孤僻和沉闷。他可能因此而产生了一些不良的情绪和行为,导致了他与雍正皇帝的矛盾和冲突。他也可能因此而患上了一些疾病和抑郁,导致了他的早逝和死因。弘时为什么会遭到雍正皇帝的忽视和惩罚?关于这一点,史料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,只有一些模糊的暗示和传闻。根据《清史稿·列传七》的记载,弘时“行事放纵不谨”,因而在雍正五年(1727年)被削除宗籍。具体是什么样的放纵不谨呢?有人说是因为弘时与雍正皇帝的政敌允禩过从甚密,有人说是因为弘时与其妾钟氏私通,有人说是因为弘时与其妹怀恪公主私通。这些说法都没有确凿的证据,只能作为一种推测。但是,无论如何,弘时的行为都应该是出于他自己的个人意愿和选择,并不是雍正皇帝故意诱导或陷害他的。因此,雍正皇帝对弘时的处罚也应该是出于他对弘时的爱护和教导,并不是出于他对弘时的恨意和杀意。综上所述,弘时之死有可能是由于以下几种原因或因素:
他可能是因为遗传了齐妃李氏的体质而早夭,齐妃李氏也是在四十岁就去世了。他可能是因为失去了亲人而郁郁而终,他在二十四岁之前就已经失去了母亲、三个兄弟和一个儿子。他可能是因为犯了错而自杀而死,他在被削除宗籍后可能感到羞愧和绝望。他可能是因为染上了疾病而夭折,他在被交由胤祹“约束养赡”期间可能没有得到良好的医疗和护理。这些原因或因素都比雍正皇帝赐死说更合理、更合情、更合礼、更合法,也更符合史料和事实。因此,我们有理由相信弘时之死并非是雍正皇帝赐死的,而是他自己命运不幸的结果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